新生儿黄疸:及早诊断、及时处理防止危害
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疾病,一般在出生后的1-2天就会出现,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完善,肝脏无法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胆红素,积聚至皮肤、白细胞及液体组织,出现黄染现象。
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可分为四类:一是新生儿遗传性黄疸,即由于新生儿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黄疸病毒性或其他性感染,而造成新生儿体内产生胆红素积聚;二是新生儿胆管结石性黄疸,即新生儿体内胆管结石堵塞而造成胆汁不能流出,体内胆红素积聚;三是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全性黄疸,即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,无法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胆红素,而引起的黄疸;四是新生儿先天性黄疸,即由于新生儿某些先天性疾病所致。
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可分为明显黄疸和微量黄疸,其中明显黄疸的表现为皮肤、脐部、黏膜黄染,而微量黄疸的表现为眼睑、唇、舌、指甲黄染。
早期发现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新生儿黄疸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,会危及新生儿的视力、脑部功能、神经系统及肝脏等,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。因此,新生儿出生后的1-2天,家长应该及时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,重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,及早发现、诊断、治疗,以防止新生儿出现最坏的后果。
家长要注意新生儿的黄疸是否出现,如果出现了,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,确定具体的病因,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。对于新生儿遗传性黄疸,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;对于新生儿胆管结石性黄疸,可采用胆管造影并给予抗生素治疗;对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全性黄疸,可采用补液、肝素等治疗;对于新生儿先天性黄疸,可采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。
新生儿出生后1-2天,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情况,进行适当的护理,如适当的清洁空气,少量的洗澡,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,使孩子尽快恢复身体健康,以降低患上黄疸的风险。
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疾病,为了防止新生儿出现最坏的后果,家长应及时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,重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,及早发现、诊断、治疗,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。